封面来源:英格兰伯明翰市政厅特写,今天开机的时候看到的锁屏,做封面觉得也还合适。
“20世纪到21世纪,资本家、政治家等精英群体已经形成利益同盟,不断地使用金融工具,收割全世界的中产阶级和广大的无产阶级,主要手段就是房地产、股票和债券。其中,信息的冗余和信息的不对称形成极大的反差。"
——尼尔斯创可夫斯基
这当然只是抖个机灵,然而又有多少人自以为看清当下却没能看清,自以为不受立场束缚却陷于其中。对于已经过去的时代,历史总是无法完整地还原当时人的自我认知,却保留了各个阶层都参与其中的最终结果。
一、关于社会阶层
人们对历史上社会阶层形成的判断总是有所偏颇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人们关注历史的目的往往是为了支持某个观点,这个观点可能是类推现实的,也可能是归纳规律的,但是人们却很少将整个历史作为关注的最终目的;二是人们总是关注外在的社会现象变化,而往往忽略内在的人心变化规律;三是跨度过于长远的历史研究基本无法从中有所收益,利益使得人们在总结历史时把一些看成是整体,另一些看成是部分。
如果有人认为社会阶层的形成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必将永存的,社会阶层是生产力水平的结果,那我不得不说我觉得这有一部分是废话。我的观点是,社会阶层是社会落差的产物,在人类社会的范畴下,社会落差永远存在,所以社会阶层也永远存在,只是会不断变化而已。举个例子(举例不是为了论证而是为了描述),社会就像全世界的海面,始终会有潮与浪(当然这些浪潮既不是全球联动的也不是各自为阵的),不同地方(逻辑上的地方,指阶层)的人固然可以想尽办法让自己这边的浪小一点或者想起他办法,但是不会因为全世界的气温减少就导致全世界的浪总体都变少,如果把温度降到零度,那就不是人类社会的范畴了,如果把温度降到绝对零度,那就不是人类的范畴了。
下一节就会展开社会落差具体是指什么。
二、关于社会落差
社会落差首先分两个大的部分:时间落差和空间落差,这里时间和空间都是逻辑上的指代。
何为时间落差?时间落差是对于社会中的任何一个个体而言的,我的模型里初步假设两部分时间落差值:一是个体对社会上存在阶级差距的接受度(比如有些个体在阶级差异变大时会反应更大),二是个体对身处两种阶级处境下的适应度(比如有些个体在经历巨大阶级跨越后保持淡定)。而社会就是不同落差值的个体组成的(不同的社会具有不同的统计量),落差值的存在则是人性必然的结果(背景假设:人都是理性和非理性的结合体,其中对比是非理性的最重要部分)。为什么称这个为时间落差呢?因为这部分落差的发展不论对于个体还是对于社会都是基于时间推进而起作用的。
何为空间落差?空间无非就是指代不同的阶层,空间落差是形成时间落差的基础,比如信息差,生活方式差,信任差等等。值得注意的是,空间落差需要细分,因为不同类型的空间落差主导下会造成截然不同的社会变化。
那么社会落差是如何产生社会阶层的呢?上述好像都是在假定社会阶层存在的情况下讨论社会落差。我们不妨回到历史上社会阶层最初形成的时候。以两个较易分层的文明社会起源为例,即希腊-罗马和夏-商-周,可以发现其社会阶层的形成都是源自男子气概程度(战斗能力,领袖能力等)的固有空间落差使得阶级资本(军队,人际关系等)形成并依此克服了社会中的时间落差(被压迫者的不满等)从而完成了社会阶层的形成。当然上述肯定有偏颇之处,毕竟在比较历史社会学问题上连大牛基本上都会翻车。这段想说明的重点是社会落差的存在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这一点对于确认社会落差形成社会阶层的因果关系是必要的。
三、关于社会稳定
社会稳定从来都是一个界定不清的概念。这里就简洁地讨论两种社会稳定:一是维持社会阶层稳定的社会稳定,二是维持社会绝大部分个体生活状态稳定的社会稳定。
由于这部分确实难以展开探讨,因此只做简短的讨论。首先,后一种的要求严格大于前一种我想没有人会有不同意见吧?那二者之差在哪里呢?我们已经知道,时间落差的存在是人性中固有的,这导致了只要空间落差存在一个微小值就会使整个系统都开始变化起来(分岔)。前一种是将时间落差的表现值控制在一个阈值之下,而后一种则是致力于根本上的社会幸福,即努力消除社会上的空间落差。可以非常确定地说,二者之间不仅仅是程度上的不同,而是性质上的本质差异,做法也是大相径庭的。当然,不是说二者不可以共存,只是一般来说是前一种在主导的。
四、关于方法论
版权属于:Sichuang Ni
本文链接:https://nisichuang.com/essay/social-potential.html
所有原创文章采用 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 4.0 国际许可协议 进行许可。 您可以自由的转载和修改,但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并且不可用于商业目的。
评论来看方法论
其实还挺扯的